加繆寫道:
「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過得很順利,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時,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。」
成年人的世界,不如意事十有八九。
人心的變幻、生活的刁難、工作的壓力,總是此起彼伏。
與其因為盲目期待而心生諸多痛苦,不如及早認清現實,直面真相。
一個人變強大的過程,就是逐漸戒掉依賴之心,轉而依靠自我力量去成長的歷程。
知乎上有人問:你是從什麼時候懂得人情世故的?
高贊回答是:從我意識到是人都有私心,誰也沒有義務幫誰開始。
很多人想必都有過類似的心路轉變經歷:
以前,總覺得身邊人就應該要按照所預想的那樣對待、支持自己。
每當鬧心了,作為好友,就有義務要聽自己發嘮叨,做情緒垃圾桶;
每逢節日,作為愛人,就有責任提早了解自己的喜好,準備好驚喜;
每遇手頭有困難,作為家人,就有必要搭把手,出錢出力幫自己渡難關。
在那時的我們看來,這些都是衡量關系,驗證心意的標準。
卻不知道,每個人所處的立場不同,角度不同,所做的選擇便也不同,并無孰是孰非可言。
史玉柱曾因投資巨人大廈而導致資金鏈斷,一夜之間負債累累。
為了度過危機,有大半年的時間,他都在想辦法找人幫忙。
最開始,他還信心滿滿,認為既然是資金鏈問題,那只要有人肯帶現金入股就能解決。
按自己的交際圈,應該不會借不到。
但讓他沒想到的是,過去原本以為交情不錯的朋友,不是故意不接他電話,就是找各種理由躲著不見他。
一圈人找下來,吃了無數閉門羹,錢卻一分也沒借到。
那些風光時簇擁而來的人,待他落了難,紛紛避之唯恐不及。
也正是這段經歷,讓史玉柱領悟到一個深刻的道理:
遇到困難找人幫忙,一是很難找到人幫你,二是自己的問題自己不解決,也沒有人能夠幫得了你。
正如有句話所說:與其責問別人為什麼不肯幫你,不如問自己別人憑什麼要幫你。
人與人之間,從沒有理所當然的好。
習慣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別人,只會既為難了別人,也傷害了自己。
對任何關系期待太高,都是一場災難。
待人少一份苛求,多一份體諒,認清本分,珍惜情分,是人到了一定年紀最大的成熟。
《允許自己虛度時光》里寫道: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麼不快樂,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。
這無疑也是很多人痛苦煩惱的根源所在:
跑了幾天步,就期待能使自己變瘦變美;
讀了幾本書,就渴望能讓自己增長知識才干;
創業還在初期,就預想賓朋滿座,財源廣進;
項目才剛落地,就指望進展順利,如期收工。
以確定的結果為導向開啟行動,本是對的。但我們偏偏忘了,不確定性才是生活常態。
世事無常,風云難測。
對結果總是報有過高預期,做什麼都想要得到理想回報,注定會與現實產生落差。
學會管理預期,是每個人必經的修行。
1994年,《塵埃落定》完稿,作家阿來信心滿滿把它寄送到十幾家出版社。
誰料,稿件都被編輯原樣退回。
但他卻不曾因此泄氣,而是繼續每天寫作三四千字,閱讀3小時以上,再累再忙也會堅持。
4年后的一次筆會上,一位編輯問阿來最近有什麼大作。
阿來猶豫了一下,說自己有部被多次退稿的小說。
後來這部小說的原稿被編輯帶出回出版社,大家分頭讀過,一致認為是部難得的佳作,當天就決定將其出版。
就這樣,《塵埃落定》終于在擱淺四年后被慧眼識珠,并一舉榮獲茅盾文學獎。
後來編輯和阿來聊天,問及他多次被退稿的感受,他的回答淡然卻自信:「我知道它的斤兩,從未絕望過。
」就像有句話說的:「既然巨觀環境我們掌控不了,那麼就嘗試著在自我的身心系統。」
身處當下快節奏的時代,很多人都無法避免對AI的恐懼、對職場環境的悲觀、被身邊人淘汰的不安全感。
但無論你有多努力試圖掌控局面,總有一些事情,是你力所不及的范圍;
總有一些意外,會在措手不及中發生。
我們能做的,就是不執著于結果,只把握好過程,做好眼前確定的每件小事。
因上努力,果上隨緣。
當你把期望降到最低,才能讓所遇皆為驚喜。
心理學上有個「心理擺效應」:
感情等級越高,呈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,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進行轉化。
換而言之,對人對事期望越高,往往失望也會越深。
所以,一個人想要拿到生活的主動權,最根本的辦法,不是寄望他人,而是改變自己。
1、修煉鈍感,拒絕內耗
很多時候,我們之所以難以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拒絕與忽視,是因為我們把關系想得太美好。
事實上,人人皆有私心,它是人性的一部分。
對別人的態度鈍感一點,才能讓自己少受很多不必要傷害。
成年人的感情,都是易碎品,經不起審視與折騰。
接受人性必然的陰暗面,不高估關系,任親疏隨緣,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。
2、學會松弛,放平心態
畢淑敏說過一句話:「人惟有松弛才可達久遠。」
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,做事功利性太強,反而加速消磨你的決心和耐心。
總是感覺期待無果時,不妨試著后退一步,把自己從緊繃的狀態中解放出來。
你會發現,心態越沉穩,做事的效率越高,化解問題與阻礙的能力也會越強。
生活從來不會因為你的強求而變得事事順遂,有順其自然的智慧,才會有水到渠成的收獲。
3、強大自己,擺脫依賴
生活不如意時,希望能得到幫助和支持,是人之常情。
但問題就在于,很多人常會在不由自主中把期待變成一種依賴。
其實,對別人期待太高,本質上是對自身無能的逃避和推脫。
有些路,你必須一個人走,誰也無法替代;有些責任,必須由你獨自承擔,誰也無法分擔。
放棄尋求依賴,努力提升自我的經濟能力和精神層次,才能成為自己最好的擺渡人。
看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: 人一旦有了期待,心情就會忽明忽暗。
期待就那根牽扯著我們情緒的線,總是容易讓人變得患得患失,憂慮重重。
而成年人最高級的自律,就是學會主動降低期望值。
降低對關系的期待,增強鈍感,相處自安然;
降低對結果的期待,腳踏實地,回報自然來。
真正內心強大的人,都深諳:拜佛不如自渡,求人不如求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