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祖慧曾說:「母親是本翻不盡的智慧之書,而父親是座看不盡的巍巍高山。」
曾幾何時,在孩子的眼中,父母便是他們的整個世界,一人撐起了天,一人抵住了地。
所有自己的目之所及,都是他們為兒女打造的環境,所有學習到的言行舉止,都來自于他們的授予。
在成長的過程中,感受他們為自己付出的一切關愛,也漸漸在懵懂中學會了世間的道理。
但這樣的親密關系,并不會永遠一成不變地保持下去,總有一天會因為認知與想法的不同產生分歧與爭執。
歲月無情人有情,當你察覺父母老了,請馬上停止對他們做這3件事,很多人都后悔了。
01
別再指責父母,耐心點
隨著年齡的增長,除了青春的印記不再存于父母的臉上,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也在發生改變。
過去過目不忘的記性,也慢慢開始衰退,有了丟三落四的毛病,經常會記不住要做的事情。
人也開始變得絮叨啰嗦,一件事反復在嘴邊念叨,抱怨的語氣也遠比以前更加地凸顯出來。
而面對父母的這些改變,很多人都會感覺到厭煩,認為他們這樣嚴重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。
但其實,父母之所以會變成這個樣子,除了是時間給他們帶來了傷害,也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與漸漸長大的我們溝通。
很多時候,他們的習慣和思維還停留在過去,跟不上日新月異的時代,也跟不上飛快成長的自己。
或許,過去他們也同樣會千叮嚀萬囑咐,但因為自己年紀尚小,也有更多的耐心去聆聽。
而如今,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已經長大,很多事情比他們更懂更清楚,也便厭倦了這些嘮叨。
可是在父母眼中,自己無論到了什麼樣的年紀,身份依舊是他們的孩子,從未有過任何改變。
父母對于孩子的愛,是沒有條件且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,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。
而他們的很多習慣,也早就已經根深蒂固,很難去強行糾正,早已經深深烙印在身體里。
所以,別再去指責他們了,包容他們的一切,就像他們養育自己時,包容頑皮的自己一樣。
02
別責怪父母,他們盡力了
之前在網上刷到過這樣一個視訊,實在是感覺到有些痛心難過:
一個即將大學畢業的孩子,因為始終找不到工作,在捷運上和自己的父母跋扈地發著脾氣。
她先是指責父母沒能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,導致自己上學時被同學看不起,所以活得很自卑。
然后又抱怨父母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,沒能給自己找好關系,得到一份足夠體面的工作。
整個過程她又哭又氣,仿佛自己如今的一切不幸,都是父母一手所造成的厄運,而她的父母只是低頭不語,默默承受著她的無端指責。
的確,人生的起點是父母給的,有些人出生在富貴之家,天生就比別人擁有更好更多的資源。
而有些人則沒有這般的好運,甚至只能過著相對緊巴地生活,對普通人的幸福美好遙遙相望。
但起點落后于人,并不意味著父母沒有盡力,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一些,并擁有更好的未來。
只是基于現實的條件,他們無法跨越自己的級別,去給孩子遠超常人的一切,只能盡力而為。
你只看到自己沒有吃到肥肉,卻不知道父母已經讓出了白面給你,自己卻在食不果腹。
有萬貫家財的人拿出萬分之一并不算難事,窮困潦倒卻愿意給你全部的人,才是真正的愛你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要扛,別把一切不幸都歸咎父母,想要逆天改命全看自己的作為。
03
別再讓父母生氣,他們老了
許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人,都會時不時與父母有或大或小的矛盾,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但有些人的性格極其固執,非要與他們爭個高低對錯,結果往往是搞得彼此都不愉快。
自己尚且年輕力壯,很多情緒與不安可以自我消化,可父母卻并沒有這麼會自我調節。
人的年紀越大,就會變得更加敏感焦慮,害怕自己會與別人發生矛盾,擔心子女會厭煩自己。
一旦陷入負面情緒的桎梏,人也更容易陷入惡性循環,短時間之內從悲傷的情緒中難以自拔。
讓父母生氣還會消耗他們的健康,若是不小心氣出病痛,更是會讓老人身心俱疲,家庭灰暗陰郁。
馬東在《奇葩說》里,曾經談到過「當自己與父母有矛盾時,該閉嘴還是該爭論」的問題。
他表示通常自己都會選擇閉嘴,讓母親先將情緒和觀點釋放出來,然后等雙方都冷靜以后再去理論。
之所以會這麼做,是因為他不想看到母親生氣,哪怕母親是錯的,而自己是對的。
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,自己又能陪在母親身邊多久,何必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種種不愉快中。
在晚年這個階段,每個人都是孤寂的,都渴望得到更多的陪伴與理解,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。
所以,別讓自己的父母總是生氣了,珍惜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吧,給他們一個溫馨舒適的暮年。
《大學》一書中有言:「為人子,止于孝;為人父,止于慈。」
作為父母的子女,應當誠心盡孝道,要懂得孝敬父母;而為人父母,則要有寬容慈愛之心。
這輩子有很多事情身不由己,但孝順自己的父母,永遠都不會太遲,也是天經地義之事。
他們含辛茹苦將自己撫養成人,到了人之將老,正是回報恩情的時候。
給父母多一些的耐心,少一些的抱怨,成為他們的依靠,珍惜在一起的時光。
總有一天,他們會悄然遠去,別到了那個時候才去后悔,那一切也都悔之晚矣。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