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常看到這樣一句話「道理知道了很多,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。」
不是道理有問題,也并非道理沒用,而是信息龐雜的時代,人們只是知道了「道理」,卻沒有悟透道理。
存在必然合理,道理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,只是有些人悟到了,把道理變成自己的東西,有些人只是停留在知道這個層次,自然生活不會有太大的改變。
身在職場,許多道理需要去「悟」,知道根本不足以在職場中起到作用。以下幾個道理,需要你悟透,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輕松。
有句話說得好:「聽人勸,吃飽飯;識人教,武藝高。」意思是聽良言相勸,就可以不餓肚子,聽人的教誨,就能習得高超的武藝。
道理好像沒錯,但也要分辨應用場合。說句許多人都不愿意接受的話,「大多數人是因為窮,大家才在職場相聚。」利益才是關鍵。
便宜話大家都會說,好像是為你好,實則是站在他的立場上說著「為你好」的話。
毛姆說過這樣一句話:「用錢支持你的人,才是最認可你的人,真心想幫你的人不會有廢話。」
用嘴支持,給你建議的人,你完全可以不聽,因為環境不對。職場資源有限,你多別人就少,你有了別人就沒了,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,誰又會真心待你?無非是怕你打破某種平衡影響到他的利益而已。
別覺得駁了別人面子有負罪感,因為面子這件事從來都是賺來的。換個角度講,你給別人面子了,別人就一定會給你面子?
你給領導面子,領導就一定給你面子?退一萬步講,領導即便不給面子,作為打工人大不了選擇離開,損失的又不是領導,你氣順了,但損失是自己的。
反過來說,只要你夠強,哪怕你職位不高,領導照樣會給你面子。那些行業內的專家,領導自然會給面子,不過彼此「力量」相當,維持相互尊重的平衡。
誰的面子都可以不給,不僅要自己強,還要有自己的原則。圓滑或許會讓你走得更快,但走下坡路會更快。
給別人面子是修養,不給面子是原則與實力的結合。不是說你給別人面子,自己就能獲得面子,而是靠實力贏得。
職場上不少人總是在炫耀認識這位大佬,那個大咖,可問題是就算認識玉皇大帝,他也沒辦法讓他位列仙班。
認識是不重要,關鍵是自己在處在哪個段位,手中有什麼樣的籌碼。人與人的本質是價值交換,感情是價值交換的橋梁、紐帶。
感情可以讓你過橋,但是否能到目的地,還是要看自己水平。與其不停的搭建「橋梁」不如增加手中的籌碼。
手中有籌碼,自然有人向你伸出橄欖枝,手中沒有籌碼,任憑你認識誰,也就認識而已。大佬也好,領導也罷,從來不會看你認識誰,而是看你是否能為他帶來所需的價值。
人們總是看到溜須拍馬獲得好處,卻沒有看到背后付出了何種價值。段位越高的人,看得越清楚,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。對別人「有用」,手中有籌碼,認識的人都會轉化為資源,一無所有,一無是處,認識又能如何?
少管閑事,避免別人的麻煩變成自己的麻煩。別人打架,你上去拉架,結果自己被誤傷了,作為職場人如果沒有少管閑事的覺悟,勢必會走許多彎路。
職場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,立場也存在差異。可以展示自己的價值,也可以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,但切記在自己職責內,慎用主動幫助別人的形式來展示自己。
少管閑事,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,更重要的是為了抬高自己的價格。別人的閑事你管了,別人失去了表現的機會,勢必對你有意見,「就你能,那你都干了吧。
」于是別人的事情變成了自己的事情。當然如果別人主動求你幫忙,別急著上手,適當讓對方付出一點「成本」來抬高自己的「價格」。
如果別人愿意付出成本,那說明確實需要你,如果連「等一下」的時間成本都不愿付出,那說明并不是非你不可,幫忙也是幫了個寂寞。
如果事情都這麼簡單還好,多做點也無所謂,可問題是看不清狀況,以為自己站在了正義的一方,殊不知別人正在斗法,結果自己變成了那個無辜的「炮灰」,想必經歷過,被現實毒打過的人應該都清醒的認識到了。
哭要有用的話,誰還努力,抱怨能改變現狀的話,估計到處都是抱怨的聲音。
能改變你現狀的路徑只有逆天的運氣,和你付出的汗水。從小買彩票都沒中過獎的人,也就別指望逆天的運氣了,如果有那個運氣,怎麼還會淪為悲催的打工人。
唯一能依靠只有自己的汗水,客觀的講,付出汗水不一定能成功,但至少付出多少汗水自己可以掌控,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等待被分配,忽略這世上的好東西,都是掙來的,被分配的只能是殘羹冷炙。
被分配意味著把命運放在別人手里,不如把主動權放在自己手里,汗水不一定成功,但可以掌控,有更大的機會改變現狀,而淚水只能等待被分配,被施舍,拿到手的不一定是需要的,或者根本就不夠。
有人說了:「我就是大多數普通人中的一員,有什麼辦法使自己占據主導。」你可以不優秀,但不能軟弱,人性就是欺軟怕硬,但凡你足夠硬,別人就會軟。
就像職場里總是有些「混不吝」,領導也不愿輕易招惹,因為成年人都懂得理性的權衡利弊。
當然由于每個人的性格不同,認知架構不同,任性的底氣差異,不是每個人都能硬的起來,那就足夠軟,就像水一樣,能包羅萬象。
酒倒入水中,水有了酒味兒,但已經不再是酒,醋倒進水里,水雖然已經不是水,但醋也不完全是醋……
人與人之間總是在相互影響,哪怕你處在弱勢,只要能維持自身的屬性,強者也受到影響,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包容。
硬就要撞了南墻都不回頭,軟就要有海納百川的器量。就怕想太多,硬不起來,也不想軟下去,那樣才會落得尷尬的境地。
身在職場不是你知道了多少的道理,而是你悟透了什麼樣的道理。就像知道不如做到一樣,知道是流于表面,做到可以觸及核心。所以,需要「悟」,而不是「知」,要「做」而不是「說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