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戰國策》中有言: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」
自古以來,中國父母對于子女的關愛,總是綿長且深遠,無論到了何時都一如既往的操勞。
孩子尚小時,總要在其身邊寸步不離,恨不能時時刻刻庇護周全,含辛茹苦地將其撫養長大。
兒女成家后,仍然會忍不住朝思暮想,常盼望可以盡自己全力,幫助鋪平他們的生活之路。
有很多老人都有攢錢的習慣,為的就是在關鍵時刻,能出一些綿薄之力,替子女分憂解難。
其實,人到了晚年之時,無論你有多少存款,都要幫兒女這「3種忙」,比錢要重要的多。
01
保養好自己,減輕兒女負擔
人這一生最大的財富,既不是擁有家纏萬貫,也不是能有多高的地位,而是擁有健康。
年富力強的時候,可能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不甚了解,誤以為好身體不過是習以為常之事。
而等到自己上了年紀以后,隨著抵抗力與恢復力的下降,身體再不復往日的強健與活力。
過去遇到小災小痛,都能很好地防御,即便生病也能很快恢復如初,仿佛一切都未發生。
但在年邁之時與病痛交手,輸的一方多半只能是自己,還要去承受病痛給自己帶來的傷害。
所以,越是上了年紀的人,越要注重身體的保養與調理,千萬不要揮霍自己的身體。
正如富蘭克林所說:「保持健康,這是對自己的義務,甚至也是對社會的義務。」
讓自己處于健康的狀態,不僅自己不必受病榻之痛,也能很大程度減輕子女的撫養負擔。
畢竟,在自己垂垂老矣的時候,兒女們也多半有了自己的家庭,還要撫養孫輩的成長。
他們的壓力本就已經拉滿,若還要照顧病床上的自己,那整個家庭都將陷入絕望的灰暗之中。
最好的家庭狀態永遠都是:父母少生病,兒女少操心,才能其樂融融,一片溫馨與和睦。
趁自己的身體還未垮掉,請堅持健康的作息習慣,適當做一些運動,才能把幸福攥在手中。
02
樹立好家風,引導兒女走正途
家庭是每個孩子的第一所學校,而父母便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現在很多家長都十分重視素質教育,從小便讓孩子們瘋狂「內卷」,在學習上大搞競爭。
但其實,比起學校提供的那部分教育,人們往往更容易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。
家庭教育,不僅要求家長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,還要求父母以身作則,傳遞良好的家風。
《孟子》一書中有云:
「道德傳家,十代以上,耕讀傳家次之,詩書傳家又次之,富貴傳家,不過三代。」
父母留給孩子的東西有很多,若是只有家中的富貴,那最多不過三代便會消亡,無法持續。
而若是能以良好的家風教育指導后輩,那便可以傳承百年而不斷,才是真正興家旺業的關鍵。
晚清時期的名臣曾國藩,不僅自己品學兼優,其家族也是人才輩出,這全得益于其優秀家風。
他將自己對于子女的教導編纂成書,著成《曾氏家訓》并以此作為基準,讓后人時代學習。
每次在給兒子們寫信時,都不忘了要問他們是否有堅持早起學習,是否依舊刻苦用功。
正是因為他的諄諄教誨,曾氏一族才能興旺百余年,每一代人中都有杰出之輩。
父母之于子女,是立身處世的榜樣;其言行舉止,是子女為人處事的準則。
唯有如此,子女才能行正道,長行善事,前途光明,人生一片好光景。
03
幫兒女帶孩子,但不干涉孫輩的教育
退休以后,很多老人閑來無事,都會幫著子女帶孩子,既能分擔他們的壓力,也能朝夕相伴。
雖然這種做法看似兩全其美,但往往也會帶來很多其他的問題,特別是涉及孫輩的教育問題。
因為有著隔代親的緣故,很多老人都會格外寵溺孫輩,對其百依百順,什麼要求都答應下來。
而身為孩子父母的兒女,卻只能夾在其中左右為難,既不想父母輩干預,也不想直言拒絕他們的好意。
比如孫子輩調皮搗蛋的時候,小孩的父母往往會出言教育,但爺爺奶奶輩的人往往會溺愛包容這一行為。
久而久之,因為帶孩子觀念的巨大差別,矛盾便會慢慢在兩代人之間積累,終有一天會爆發。
父母往往會覺得自己十分委屈,犧牲了自己的休閑時間來幫兒女,卻換來對方的職責埋怨。
子女也會感覺非常難受,他們會認為父母的做法已經越界,會對小孩的成長發育不利。
明明兩代人都是出于愛的緣故,最后卻搞得三代人都不得安寧,整個家庭都失去了和睦。
其實解鈴還須系鈴人,只要當父母的退讓一步,不去干涉孫輩的教育,一切都能安然無恙。
周國平曾說:「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,在人際交往中,需要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。」
兒孫自有兒孫福,自己的任務是幫忙,是配角而不是主角,適當的收手反而能減少矛盾。
很喜歡路遙在《平凡的世界》中的一句話:
「在任何時候,親愛的父母,都將是我們精神上一個最為重要和可靠的支柱!」
父母,是子女一生的依靠,也是最堅實的后盾,一輩子最親近的人。
誰都希望整個家能夠興旺發達,幸福美滿地過完一生,但這都需要智慧去經營。
學會自我保養,減輕兒女負擔;弘揚良好家風,教育兒女走正道;幫兒女帶孩子,同時也要尊重兒女的教育方式。
如果你能做到了這些,那世上所有想要的福氣,都會不請自來,常伴于身,縈繞不絕。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