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夏文明的火種,歷經幾千年都生生不息,而中華美德正是其中獨一無二的瑰寶。自西周始,華夏就出現了詳略完整的禮記《周禮》,其中所涉及飲食、婚假、祭祀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規范了人們的言行生活。之后孔夫子率領弟子周游列國,將儒家的文化修養傳授與世人,至今仍然影響深遠。
古人的智慧大多來自于親身的摸索,例如圣人王陽明,獨自龍場悟道才得出了「心學」。而在日常的生活之中,百姓們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悟出了很多的道理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俗語。雖然這樣的文化不及圣人的思想能啟迪世人,但是對人們的生活卻大有幫助。
在農村老一輩人的口中,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,「寧可試人棺,切莫試人鞋」。對此很多人都表示不解,為何這鞋比棺材更害怕呢?其中的深意還需要我們細細領會。
寧可試人棺為何要去試人棺呢?這其實與古代流傳至今的習俗有關。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,這孝道不止是在生前要孝順父母,在長輩去世之后,人們也講究逝者為大,家中的子孫后代都會為其操辦后事。
華夏天南海北,在不同流域這喪事也各不相同,有土葬、火葬、水葬等多種習俗,但是在華北的大部分地區人們都普遍實行土葬,這樣的方式最為久遠,已經延續了四千多年。在后世的不斷演變之中,棺材成為了必不可少之物,甚至家中有高壽老人的都會提前進行打點準備。
但是這棺材不比其他,可以來回退換,所以人們常常會找體型相仿的人前來比試。很多人會覺得這與喪事有關,不易接近,但其實棺材本身并無好壞,人的生老病死,乃是自然規律。
年紀大的老人,身體腿腳不便,定是無法為自己試棺,一旦不小心發生損傷,那就會危害生命。其次,雖然老人經歷了數不盡的風風雨雨與生離死別,但能夠以平常心去看待歲月的流逝。但是當人處于那樣的環境之中,難免心生感悟,對于家中的小輩而言也是苦從心中來,于情于理這都是不合適的, 所以這由他人試棺是非常有必要的,是常理之舉。
切莫試人鞋古人以棺材做對比,為的就是想要提醒世人這后半句,那就是「切莫試人鞋」。這樣的言論在當下看來簡直不可理喻,與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出入。但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中,這樣的警惕是非常必要的。
從前,人們的生活清苦,能一生溫飽都是有福之人,所以在這穿上則是能省則省。古時候人們都穿草鞋,這樣的鞋自己就能編織,也十分輕便,方便人們干農活。但是這草畢竟不抵皮革,在深山水路之中游走,不小心就會傷害皮膚,輕者導致皮膚病,嚴重甚至會有礙行走。而這皮膚病又是極容易傳染的,所以這雙鞋最好不要試著穿。
其次這還牽扯到人們的人情往來,在生活之中,大家都會互相幫襯度日,難免會借一些常用的物件。但這鞋卻要三思,一雙好鞋可能是人的心頭愛,是在大場面的時候來體現身份的,若是借出去被別人穿壞,彼此之間都十分尷尬,不僅要賠償更會生份了兩家人的感情。
自古以來,這鞋子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。在明清時期,鞋子代表的是一個人的階層,在民法條文中就曾規定百姓不能穿靴子,這靴子是官家皇室獨有的穿著標志。普通的百姓若是隨意亂穿,一經告發還有可能會受到懲罰。在這樣的規定之下,百姓們則更加注意不能亂穿鞋子。
小結
「寧可試人棺,切莫試人鞋」,古人認為寧可去試人的棺材,也不要隨意亂穿他人的鞋。鞋子不比生活中的其他物件,有借有還。這樣的行為不僅容易導致自身患有隱病,甚至也會導致親友之間的利益糾紛,為了一雙鞋子,這是得不償失的!
為人在世,要懂得知足常樂。大千世界,五色令人目盲,從而滋生內心的欲望,但是這樣的想法是沒有盡頭的。只有著眼于自己的腳下,腳踏實地的去打拼生活,才能逐步讓現狀有所改善,一味的依賴于他人,這樣的生活是不穩定。